战国时期魏国所铸圜钱的一种,圆形圆孔,钱径约28mm,重3g左右,面文纪地兼纪值,“共”为战国时期地名,“少半釿”可能为四分之一釿或低于半釿,存世极罕。
历史年代:
战国中晚期。
钱面文字:
面文“共少半釿”,篆书。
面值:
少半釿。
铸造背景:
战国时期魏铸币,流通于三晋、两周地区。共:古国名,西周时为共伯封国,共伯曾入列三公之秩。《左传》:隐公元年(前722年),“太叔出奔共”。春秋时期共为卫国兼并,成为卫别邑;战国时卫倍受强邻魏国侵扰,前254年,卫名存实亡,成为魏之附庸,领地独剩濮阳,共邑归魏占有,其地望在今河南辉县西。
据史料载:魏文侯时任用李悝为相,实行社会变革,采取一系列富国强民政策,使魏国一跃而成诸侯国中的头等强国。在货币经济方面,魏国除铸行布币外,首先开始使用一种圆形圆孔,面文纪地名兼或有纪货币单位的圜钱,其铸期大约在魏惠王自安邑(今山西夏县)迁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以后。在魏铸圜钱中,纪“共”字地名的有“共屯赤金”、“共”、“共少半釿”三种。前两种相当于一釿币,重量通常在12g左右;后一种为小型半釿币,重量只有一釿币的四分之一。其面文纪地名兼纪值,且多一“少”字,少通小,或为半釿之子,当属辅币无疑。
收藏价值:
共少半釿圜钱存世极罕,为先秦钱币珍品,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共少半釿圜钱的成交价格为43.68万元。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365shoucang.com/guqianbi/2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