属晚期开元通宝钱,唐会昌年间,淮南(今扬州)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“昌”字的“开元通宝”钱,以纪年号“会昌”。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,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。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,故后世通称之为“会昌开元”。
历史年代:
唐武宗会昌五年(公元845年)始铸。
钱面文字:
面文“开元通宝”,背文记有“昌(扬州)、京(长安)、洛(洛阳)、益(成都)、荆(江陵)、襄(襄阳)、蓝(蓝田)、越(绍兴).、宣(宣城)、洪(南昌)、潭(湘潭)、兖(兖州)、润(镇江)、鄂(武汉)、平(昌黎)、兴(兴平)、梁(汉中)、广(广州)、梓(三台)、福(福州)、桂(桂林)、丹(晋城)、永(零陵)、晋(并州)等24种,“晋”字为近年新发现,目前为仅见。
面值:
一文。
铸造背景:
唐代中期,由于发生“安史之乱”,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。唐王朝为应付巨大的军费开支,累变钱法,导致严重的“钱荒”。加之寺庙遍布,众多僧尼均依赖官府供给,财政负担沉重。至会昌年间,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,诏令废灭天下佛教,拆废各地寺院,烧毁佛像等用以铸钱。淮南(今扬州)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“昌”字的“开元通宝”钱,以纪年号“会昌”。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,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。
收藏价值:
会昌开元存世较多,背字较常见的价格一般在10~20元,“永”字较少,在3000元左右,“晋”字为近年发现新品,最为稀见。